案例观察:购买基金理财时随意填写风险评估,造成的损失谁来买单!

导读
相信大多数朋友都有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的经历,那你是否记得在购买产品前曾填过一张风险测评问卷呢?如果给你一分钟回想,你是否还记得你当时勾选的内容以及你的测评结果呢?想不起来的一定要仔细看下面这则案例了,瞎填风险测评问卷的后果严重哦!

小沈是一名具有大学学历的机关教师。自2013年1月起,小沈在A银行购买过多次理财产品,除其中一只为非保本理财产品(风险等级PR3)外,她一直购买的都是低风险理财产品(风险等级PR1)。2014年5月,银行对小沈进行过一次风险承受能力测评,在《风险测评问卷》(以下简称“《评估问卷》")中,小沈就“家庭年收入”勾选E项(100万元以上),就“投资经验”勾选D项(大部分投资于股票、基金、外汇等高风险产品,且有8年以上经验),故《评估问卷》测评结果显示小沈风险承受能力属于激进型,适合购买所有类型风险产品。

2015年5月,小沈经A银行客户经理推介下,投资50万元购买了一只分级下折基金。小沈购买该只基金前,客户经理曾向小沈表示:“不是放一年,基金这个产品不像理财,理财的话,到一年、到三个月、六个月肯定会有收益的。基金会有净值变化,有可能上,有可能下,一个阶段可能跌到成本以内,所以要从时间上去化解风险”,小沈对此并未提出异议。

2016年1月,该只基金触发下折条件,强行调减基金份额。基金下折后,小沈赎回了基金份额,本金亏损达22万余元。

面对如此巨大的资金损失,小沈认为A银行在推介该只基金前没给她做专门的风险测试评估,原《评估问卷》测评结果也与她的实际风险承受能力不符,故小沈起诉A银行要求赔偿她的全部本金、利息损失。


小沈的主张能否得到法院的支持呢?

1. 风险测评结果匹配,A银行向小沈推荐高风险基金的行为不违规。
经法院核查,小沈在购买该只基金产品时,此前填写的《评估问卷》仍在一年有效期内,因测试结果显示小沈属于激进型投资者,故其适合购买所有风险产品。小沈虽然对《评估问卷》提出异议,认为该问卷中的选项非经其本人亲自或授意勾选,勾选内容也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,但法院认为小沈未能提供充分证据证明相关事实,且小沈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程度、具备长期金融理财经验的成熟投资者,应该仔细阅读并审慎签署相关协议,对于自己签名确认的评估内容视为已接受认可,不得事后随意推翻。

除《评估问卷》外,小沈另签名确认的《业务申请表》、《风险揭示书》均对其作为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等级进行了提示,小沈也并未对此提出异议,即便因疏忽大意未注意,小沈也应承担签名确认后的相关法律后果。因此,法院认为小沈是适格投资者,A银行向小沈推荐高风险的分级基金产品,并不违反投资者适当性原则。


2. 信息披露及风险提示不充分,A银行也需担责
那银行是否就毫无过错了呢?法院认为,小沈购买的基金系隐含特殊下折机制的分级基金,风险相较一般基金更大,属于高风险等级理财产品,非专业的普通投资者并不了解熟悉其特殊风险结构,A银行在主动推介后应当同时履行特别的提示注意义务,告知客户特别的风险点。而A银行客户经理在介绍该基金时,虽然提到了该基金的风险问题,但并未详细介绍该分级基金的运作方式等相关信息,也并未揭示特别的风险点。此外,对于小沈此前在A银行处购买的多为低风险银行理财产品、无投资购买基金的经验的情况,A银行客户经理是熟知的,在对此类无经验的普通客户进行主动推介时,理应更为充分、全面的披露相关信息,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,但现A银行并无证据证明其充分履行了信息披露及风险提示义务,故A银行也具有过错。

最终,法院综合小沈、A银行双方各自的过错责任程度和市场风险,酌情认定A银行应当赔偿小沈损失10万元。

PE法智点评:
从上述小沈的案例来看,投资者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过程中应注意如下两点:
1. 一般《风险测评问卷》的有效期为一年,并不是投资者每次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前,银行都需对投资者进行风险测评。
2. 投资者应重视《风险测评问卷》的作用,一定要根据自己实际的投资经验、收入情况及风险偏好如实勾选适当的选项,否则可能导致购买到与自身投资预期、风险偏好并不相符的理财产品,产生不必要的损失。
相关律师

律所地址

北京市朝阳区曙光西里甲六号院时间国际H座(8号楼)北区18层

邮箱地址

tigood@tigood.com.cn

联系电话

010-57165265